为建好建强家庭这一社会最小单元、夯实家风这个国家风貌的微观基础,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围绕5.15国际家庭日“以家庭为本的政策助力可持续发展:迈向第二届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这一主题,聚焦女性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我们推出“我身边的家风故事”专栏,展现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
如果说家风有形状,它应是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亦是夜空中闪烁的北斗星。我的家庭没有镌刻在木匾上的家训,却在岁月长河中凝结出三条生命的脉络:以孝立身、以国为怀、以责筑魂。这些品质如同电路板上的细密线路,层层交织,构建起我人生的主框架。
深秋的雨丝裹着寒意坠落时,患糖尿病多年的奶奶不慎摔倒骨折。父亲连夜从科研项目现场赶回,推开门正看见母亲半跪在床前,用掌心焐热奶奶浮肿的小腿。床头那张红蓝铅笔绘制的“孝道刻度表”上,密密麻麻的折线标注着血糖数值、胰岛素注射时间和复健进度,每个刻度都浸着母亲的体温。
医用轮椅的轱辘声从此成为家的韵律。清晨六点,母亲推着奶奶在小区复健的身影,与操场晨读的英语声交织成和弦;深夜备课的台灯下,她边批改试卷边给奶奶读报的剪影,被月光拓印在窗棂。最让我震撼的是除夕夜,母亲握着奶奶颤抖的手剪窗花,剪刀起落间竟裁出“五世同堂”的图案。“当年你姥姥照顾中风的曾外祖母时,也是这么握着她的手绣花的。”母亲的话混着鞭炮声,在我心里炸开传承的火星。
作为基层科技战线的警营工程师,父亲总爱说“AI不能是冰冷的算法,得把警号里的温度编进代码循环。”二十年警龄化作他手表里定时震动的服药提醒,指挥中心大屏上跃动的数据流,是他用逻辑门电路重构的忠诚誓言。
十六岁那年,父亲带我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站在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前,看着动态还原的历史场景震撼不已。父亲俯下身指着数字档案系统说:“这些记忆能完整保存,是因为无数人用科技守护着历史的温度。”他的手指在玻璃展柜上留下淡淡雾气,如同给时光打上透明的封印。
责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记得有一次,参观公安信息化平台时,跳动的数据突然具象为鲜活的生命图景——走失儿童重归父母怀抱的激动,老人养老金被成功拦截的警报解除。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科技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复杂,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服务于人,能否变成守护者的心跳。”
母亲化学教案里的烧痕玻璃片,是实验室意外留下的残件。她举着这片焦痕对我说:“你看,责任从来不是完美无瑕的工艺品,而是破碎后依然折射光芒的棱镜。”这话语穿透烧灼的裂痕,在我心底种下对责任的认知:它需要专注的温度,更需要持续淬炼的勇气。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踏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父亲递来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每个数据节点都可能成为生命的安全阀。”2023年参加第九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系统突现异常。冷汗浸透衬衫的瞬间,记忆突然如全息投影般展开——母亲调试实验时被试剂灼伤的手背,父亲彻夜维修设备时映在墙上的剪影……我学着他们的样子俯身排查,终于在倒计时归零前完成演示。“当技术懂得守护每个家庭的平安灯火时,才是真正的创新突破。”评委的评语让我恍若看见父母在时光的那端同时微笑。
除夕夜帮奶奶贴窗花时,她抚着我参赛获奖证书上的烫金字体:“你们赶上了好时候。”我望向窗外,城市天际线的霓虹与万家灯火交融,恰似无数个家庭用温暖编织的星河。父亲当年送的笔记本静静躺在书桌,月光流淌在“安全阀”三个字上,将守护的誓言镀成银色。
此刻我终于明白,所谓家风,正是将这些细碎的温暖锻造成钥匙,为更多人打开通向光明的门扉。就像母亲烧焦的玻璃片依然折射彩虹,父亲构建的安防系统始终留有情感接口——这些交织着科技与温情的传承,终将在我们手中续写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