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文章
  • 图片
  • 视频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慧创速递
民间绣女张美娟:一针一线传承沈绣,51年只做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4-04-15 来源:南通市妇联宣传部

再有一个多月,已绣制长达3年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簪花仕女图》即将完成,南通沈绣民间绣女张美娟心里止不住地高兴。“学习刺绣51年,钻研沈绣43年,这应该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也是我送给外孙女的礼物。”3月23日,在通州区兴仁镇兴发花苑,见到张美娟时,她正坐在绣架前专注地刺绣,一针一线、一上一下,抬手翻飞间看不出绣线的痕迹,绣绷上的图案却渐渐清晰。

幼时的张美娟家境贫寒,从小帮人缝补衣物补贴家用,十几岁时就能给破洞的衣服绣上美丽的图案。父母看女儿喜爱针线,就鼓励她进了兴仁镇的绣花厂,自此开启了她长达51年的绣艺人生。

1972年,张美娟有机会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系统地学习沈绣理论和技艺,受到了沈绣传人张元芳、万显珍、吴玥、朱美珍等人的悉心教导,学习了平绣、乱针绣、抽丝等技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新工艺、新技术。

“刺绣,最讲究的就是静心,所以我特别喜欢安静的环境,年轻时在绣架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现在年纪大了,每天也要绣个三四个小时。况且,不管是什么作品,只要出自我的手,就绝对不能马虎,我要对这个作品负责。”因此,除了业内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兴仁镇还有个民间绣娘。

虽然名声不显,张美娟精湛的技艺却不输旁人。从技术能手,到刺绣新产品的试样员,张美娟先后被南通、徐州等刺绣公司聘请为刺绣部辅导员,先后言传身教培养了近200名优秀绣娘,促进了她们的再就业,使沈绣事业的传承有了新的生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21年,在两场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张美娟的刺绣作品《花篮图》《双马图》,分别荣获省级金银奖。

“你差不多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没想过放弃吗?”“从来没有。”“为什么啊?”“喜欢啊,就是喜欢。”绣了51年,张美娟乐此不疲,从花鸟翎毛、走兽动物到现代儿童、佳人仕女,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描稿、配色、选线、针法都很复杂,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新的创造。”轻轻掀开绣架上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布,完整的《簪花仕女图》呈现在眼前。“注意啊,小心点,不要把唾沫星子溅上去了,口水洗不掉的。”张美娟忍不住叮嘱。其女儿周玲玲忍不住感慨:“我妈每次绣前一定要洗手、漱口,衣服要整洁,平时也不让我们乱碰的。绣架的边上全都要包上,绣一点盖上一点,宝贝得很。”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周昉的名画,反映了唐时贵族妇女的优雅生活情景,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张美娟说,在绣制这幅作品时,采用齐针、抢针、套针、擞和针、施针并结合扎染针等多种技法,严格用针用线,做到绣线丰富和润,绣针细密、针脚平齐,转折丝缕自然,使得整个画面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纤毫毕现。“你看这只活泼的小狗,好似要跳出来一样;这名贵妇的脸,也是细腻自然,看不出刺绣的痕迹。”说起心仪的作品,张美娟就滔滔不绝。

女儿周玲玲是张美娟带出来的第一个徒弟。“她小的时候,我坐在绣架前绣,她就坐在我的脚面上。”“我一抬头就能看见我妈刺绣的背面。”受母亲的影响,周玲玲自小也喜欢画画、做小手工,等她稍大一些,张美娟为了把所学的沈绣技艺和非遗事业传承下去,就有意识地教导一些沈绣知识。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周玲玲将美术知识和沈绣技艺相互融会贯通、潜心学习,一边帮母亲寻绣稿、描稿,自己也创作小品,在母亲的指导下刺绣,也获得了一些成绩。

如今,张美娟刺绣艺术工作室也经营了多年,致力于精品刺绣设计、制作、加工及工艺美术品制作。张美娟本人也在申请非遗传承人。“现在我有一个正在带的徒弟,那孩子是真的喜欢沈绣。但我觉得,传承沈绣,只是这样远远不够,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让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匠心、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到传承。”张美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