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双重战略背景下,石帆村始终秉持“儿童优先、共建共享”理念,以“YOUNG帆少年”IP为文化内核,以全场景儿童视角为创新切口,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童趣”的乡村儿童友好新标杆。石帆村深耕儿童需求调研、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创新“村落+儿童”共生机制,在空间改造、服务提质、文化浸润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儿童友好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
在空间规划与优化上,石帆村以“1核3线”为科学框架,精心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多元的儿童友好空间矩阵,全方位满足儿童成长、学习与娱乐需求,让乡村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快乐成长的理想天地。
以村委会为核心(1核心)按照不同主题制定3条主题路线:自然探源线、非遗传承线、红色研学线。
自然探源线自然为友,探索无限可能
乡村,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无垠的探索天地。石帆村巧妙串联嘉禾农场、黄桃果园、米泗农田等阵地,打造充满趣味与知识的 “生态研学”,沿着乡村小道,孩子们可以跟随标识,辨认不同的植物,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小小农场” 内,孩子们可以亲手播种、浇水、收获,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与泥土亲密接触,感受每一粒土壤的温度和力量。他们亲手种下种子,悉心照料,看着它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见证生命的奇迹,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收获的喜悦。
非遗传承线文化传承,滋养纯真心灵
每一个乡村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古老的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穿梭其中,触摸着岁月的痕迹,感受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 “绣娘小课堂”,孩子们可以学习苏绣的基本针法,在绣布上勾勒出心中的美好图案;“墙绘共创站” 则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用画笔在长廊的墙壁上共同绘制色彩斑斓的画卷,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的创作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工作坊,加深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手工艺苏绣,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孩子们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一门技能,更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火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红色研学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石帆村不仅有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还留存着珍贵的红色记忆,成为滋养孩子们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以红色印记纪念馆为核心,创新推出 “红色故事我来讲”“场馆打卡” 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在这里,老党员的讲述带着岁月的温度,将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围坐倾听,仿佛穿越到那段艰苦卓绝却充满信念的岁月,感受着赤诚的爱国之心与不屈的奋斗精神。
此外,石帆村注重儿童的参与权和表达权。通过建立儿童观察团等机制,让孩子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孩子们的声音被倾听,他们的意见被重视,这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儿童友好乡村的建设,是一场向自然致敬、为成长赋能的长远修行。当泥土的芬芳浸润童心,当文化的根脉滋养成长,当每一份关爱都化作看得见的温暖,乡村便成了孩子们眼中的乐园、心中的故乡。镇湖街道妇联将以持续的热忱与行动,守护这份田园里的纯真与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乡村的怀抱中,收获探索的勇气、文化的自信与生命的力量,让“友好”的种子在田野间扎根,绽放出属于未来的无限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