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载纸上捣练,40载翰墨结册。一本杂志,承载着一方热土的记忆,一纸风华,定格着万千芳华的绽放。自1985年7月创刊至今,《莫愁》就深深植根于江苏这片沃土,植根于广大女性和家庭之中。
邓颖超为创刊题写的四个大字——当代妇女,在岁月的长河里愈发熠熠生辉,也照亮着我们砥砺前行的方向,那就是,我们始终在场,奋力扎进生活的深部,观察当代,书写当代,记录当代,与无数的“她”一起奔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上。
从铅与火,到数与网,再到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赋能发展,从月刊到半月刊、旬刊、周刊再到深化媒体融合,而《莫愁》初心如磐:传播先进性别文化,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绽放女性奋斗之美,壮大女性主流声场。
“思想强媒 品质立刊”。40年,1000余期出版,刻画、传播、铭记、传承,《莫愁》汇聚若干个体的力量,形成滔滔不竭的时代潮流——正是抱负与情怀,理想与行动,信念与追梦,让他们为时代赋色,为历史增彩。
同行者:王虎琴,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检验科科长
“已经30年了啊!”
王虎琴笑笑
似乎岁月对她来说不算什么
1994 年
王虎琴第一次走进
金坛茶叶技术指导站
成为一名茶叶技术指导员
那年她 20 岁,风华正茂
天天在茅麓茶场的茶山茶园
跑上跑下
手里捧着个笔记本记记划划
跟人说话总是一脸微笑
村里老老少少都喊她“小王”
那时,茶农炒茶全凭手工和体力
高峰季节
每天要炒到凌晨两三点钟
一天最多炒十多斤茶叶
王虎琴坐不住了
她反复琢磨
决定从科研部门
引进推广一种多功能炒茶机
为了让茶农们都能接受
机械化炒茶这一新事物
她省吃俭用了几个月
自掏腰包买下了一台炒茶机
放在村头
让父亲演示给大伙儿看
结果仅一小时就炒出了一斤茶叶
大大节省了人力
到第二年
不仅茅麓茶农
逐渐接受了机械化作业
连周边的花山、罗村、方麓等
600多户茶农也开始使用炒茶机
科技设备的引入
不仅使茶叶成品的质量更加稳定
更是将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我是看着炒茶
从最原始的柴火、煤炭炒锅
到电炒锅
再到能完成杀青、理条、整形等
工序的多功能炒茶机
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现在,我们引进了智能设备
搭建出一整条生产线
在温度、湿度、时间上
都能精准控制
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的同时
更能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
王虎琴说,“不仅如此
我们还在茶园里
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
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光照、温湿度
做到精准补水、补肥。”
科技发展让农业变得“智慧”
市场也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园艺科转到检验科后
生态种植、绿色防控
成了王虎琴钻研的课题
“好的生态才能长出好的茶叶
比如我们会用粘虫板和杀虫灯
来避免农药的使用
减少残留,保护生态
达到绿色防控的目标。”
“目前,团队年龄结构
覆盖了老中青三代。”
农业是份苦差事
30年间不断有新人加入团队
为了把年轻人留在金坛
除了工作上的“传帮带”
王虎琴给予了
他们更多生活上的关心
“会询问他们是否单身
组织安排一些共建联谊活动
但不能直接安排相亲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
她笑得爽朗
王虎琴并不懂研发
更像是一个“发现好东西”的人
她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判断
把好的技术和方法传递给更多人
王虎琴的父亲也是一位老茶农
他勤奋、热忱
多年来手把手教茶农
标准化种植技术
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茶叶老王”
“他从17岁从事茶叶相关工作
到现在70多岁了
对新技术的接受依然很快
他教会我最重要的两件事
一个是要善良
第二个是要勤快
就像他总结的那样
善做人,勤做事。”
她把这份家风也传给了女儿:
“年轻人要多做一点
做了才知道能不能做好
才能知道
苦在哪里、甜在哪里。”
30年的茶香岁月里
王虎琴用科技与情怀架起了
传统农业与现代智慧的桥梁
从推广第一台炒茶机
到建设物联网茶园
这份事业传承的
不仅是技术革新
更是一代代农人
扎根土地、服务乡亲的质朴精神
扫描以上二维码阅读2018年9期《莫愁·智慧女性》对王虎琴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