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载纸上捣练,40载翰墨结册。一本杂志,承载着一方热土的记忆,一纸风华,定格着万千芳华的绽放。自1985年7月创刊至今,《莫愁》就深深植根于江苏这片沃土,植根于广大女性和家庭之中。
邓颖超为创刊题写的四个大字——当代妇女,在岁月的长河里愈发熠熠生辉,也照亮着我们砥砺前行的方向,那就是,我们始终在场,奋力扎进生活的深部,观察当代,书写当代,记录当代,与无数的“她”一起奔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上。
从铅与火,到数与网,再到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赋能发展,从月刊到半月刊、旬刊、周刊再到深化媒体融合,而《莫愁》初心如磐:传播先进性别文化,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绽放女性奋斗之美,壮大女性主流声场。
“思想强媒 品质立刊”。40年,1000余期出版,刻画、传播、铭记、传承,《莫愁》汇聚若干个体的力量,形成滔滔不竭的时代潮流——正是抱负与情怀,理想与行动,信念与追梦,让他们为时代赋色,为历史增彩。
“王校长,请问给新入学的
孩子买哪些保险好?”
“王妈妈
我创业新开了一家蛋糕店
欢迎您来品尝。”
“王妈,婚礼想请您
作为男方母亲发言。”
……
“非常抱歉,关于孩子们的电话
我一定要接。”
采访过程中
王英的电话频频响起
即使已经退休
王英依然很忙碌
随着孩子们长大
从走出校园到组建家庭
“王妈妈”的身份也在不断升级
1983年,王英在灌云县
城南扶轮小学任教
为船民子弟教学
是船娃们的“摆渡人”
2012年,灌云益海助学中心成立
王英任中心主任
负责孤困儿童的集中供养工作
如今,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有了很大改善
益海助学中心的设施更加完善了
有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图书室、活动室
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和早期孩子相比
新入住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更丰富
但同时面临的诱惑和心理压力也更大
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更有个性
更注重自我表达。”
近年来,王英的工作重心
除了保障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也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
未来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走进孩子心里
王英先后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和国家社会工作师证书
用更多陪伴与理解
为孩子们筑起一道
疏导压力的温暖堤坝
王英永远忘不了第一批孤儿
入住益海助学中心时的场景
孩子们面对
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面孔
眼中满是不安与惶恐
“记得有个孩子刚来的时候
整天缩在角落里
怎么都不肯和我交流
有一天晚上巡逻时
我听到她被噩梦惊醒后大哭
看到她满头大汗
我一把抱住了她
心里也跟着泛酸。”
这个女孩叫小梅(化名)
当年12岁
与中心许多孩子一样因家庭变故
从小缺乏关心,没有安全感
从那以后,王英每天陪着她
和她一起吃饭,看着她入睡
给她讲故事,听她倾诉
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小梅才慢慢愿意和王英亲近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融入中心生活
王英倾注了所有的爱
随着中心孩子增至211名
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
王英创新实施
“分层照护、大带小”模式
中心按年龄分组
专人负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学习
更鼓励大孩子成为“小家长”
责任如种子
在互助的土壤里悄然萌发
2024年12月,王英退休时
孩子们的惶惑追问言犹在耳:
“王妈妈
您退休了就不管我们了吗?”
王英紧紧抱住他们说:
“妈妈永远都在
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这份承诺早已超越职业化为本能
“王妈妈,您是最重要的证婚人
一定要来参加哦。”
2025年6月
王英收到了小梅的婚礼邀请
每当这些已经展翅高飞
在外发展的“大孩子”
带着故事与成就发来问候
王英的欣慰无以言表
孩子们长大、恋爱、成家
人生每一步都愿与王英分享
——对象要请她把关
婚礼必邀她见证
当年轻夫妇偶有摩擦
“王妈妈,您得来主持公道”的呼唤
让她立刻化身“家庭调解员”
用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智慧
为小家庭指点迷津
“十多年来,数千个日夜的朝夕相处
看着他们从迷茫、无助
变得自信、开朗
从需要别人照顾到能够
独立生活、帮助他人
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
只要我还有力气
我就会一直在这里
做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孩子们总说遇见“王妈妈”
是人生的幸运
而王英最大的幸福
就是看见孩子们幸福成长
继续做孩子们最爱的“王妈妈”
扫描以上二维码阅读2017年10期《莫愁·智慧女性》对王英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