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盐南高新区伍佑街道民主社区
串场河碧波荡漾
岸边小菜园生机勃勃
茄子、辣椒、萝卜舒展着枝叶
古巷深处的手工坊里
妇女们手中的虎头鞋针脚细密
传承着百年的温度
二百多年历史的小院里
居民们围坐议事,笑语盈盈
这幅充满烟火气的和谐画卷背后
离不开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兰芹
和她带领的年轻团队
五年如一日的“绣花”功夫
旧地新生
“蔬”心田园化“疤”为景
“以前哪敢靠近这里!
全是建筑垃圾
风一吹尘土和废塑料满天飞。”
居民提起社区东侧
那片曾经的“疮疤”仍心有余悸
搬迁改造后
这片堆满建筑废料的荒地
成了卫生“老大难”
反复整治却收效甚微
更耗费人力财力
2020年
黄兰芹调任民主社区书记
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
她敏锐地捕捉到社区里
众多留守老人对土地
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
黄兰芹带着团队充分调研
发挥民主协商议事机制
几轮讨论下来
一个化堵为疏的方案逐渐清晰
变“垃圾场”为“蔬心田园”
2023年,社区将这片荒地科学规划
平整划分成43块规整的小菜地
供居民自愿认领、自种自管
居民们热情高涨
不仅精心打理自家菜园
更自觉维护周边环境
“谁种谁管理,不能有垃圾”
成了居民公约
他们变废为宝
将废弃的瓦罐、陶盆
用来栽种花草蔬菜
点缀在菜园周边
一片人人嫌弃的“疮疤”
在黄兰芹的巧思
和居民的共同参与下
蝶变为绿意盎然的风景线
更成了居民休闲、交流的“智慧菜园”
邻里关系在共同劳作中更加融洽
古艺新传
红色基因焕生机
民主社区所在的伍佑古镇
历史底蕴深厚
串场河畔曾舟楫往来,商贾云集
更有陈毅元帅登岸演讲的革命印记
面对搬迁后居民结构老化
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现状
黄兰芹深知守护文化根脉
是凝聚人心、激活社区的关键
在社区手工坊一隅
非遗虎头鞋是一抹独特的风景
屋里吴奶奶指尖翻飞
一针一线纳着鞋底
制作寓意辟邪纳福的虎头鞋
鞋头上,虎眼炯炯有神
虎鼻用毛线球点缀
虎耳竖立,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现在手工做虎头鞋的太少了
卖得挺好呢!”
吴奶奶手捧虎头鞋笑得眉眼弯弯
手工坊的展架上
还有居民们用串珠
精心编织的郁金香花束
颗颗珠子都闪着温润的光泽
黄兰芹组织赋闲在家的
阿姨、奶奶们重拾技艺
成立手工坊
并借助社区平台展示和义卖
“以前奶奶们扎堆坐在巷口闲聊
现在手工坊串珠子做虎头鞋
一天能挣几十元零钱
还能跟姐妹们唠嗑解闷
比坐着发呆强多啦!”
黄兰芹说,这间小小手工坊
成了老人们的“快乐充电站”
黄兰芹的目光
还投向了社区的红色资源
陈毅登岸演讲处
承载革命记忆的“帅码头”旧址
曾因年久失修而黯淡
在黄兰芹的推动下
虎头鞋细密的针脚与码头旧址的青砖
共同成为社区文化的活水源头
如今,“红蕴印巷”党建品牌
擦亮了老街的红色底色
修复后的帅码头旧址
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
陈毅登岸故事被编成情景剧在巷口演出
“我们要把红色基因
织进社区治理的经纬里
让老建筑说话,让老故事入心
这样群众感受到的幸福才更有分量。”
黄兰芹说道
小巷情深
柔性治理“邻聚力”
2020年,珠溪古镇启动建设
一期工程涉及动迁
和房屋改造的居民共563户
大规模动迁后的遗留矛盾错综复杂
黄兰芹带领一支仅有6人
平均年龄仅33岁的年轻团队
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当被问及秘诀何在时
黄兰芹的答案是“邻聚力”
——挖掘和依靠社区内生力量
实现柔性治理
“小巷管家”是黄兰芹织就的
基层治理网络的核心一环
主要由各个巷道退休干部
老党员、热心居民等群体组成
他们熟悉街巷情况
且热爱社区建设,热心公益事业
“这支队伍60%以上是女性
奶奶们是主力军
他们可支持社区工作了
不管在哪里,电话一打立马就到”
这些深谙邻里情理的小巷管家
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中
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拆迁攻坚期
一户临街商户因补偿问题僵持不下
导致整栋楼改造停滞
黄兰芹组织小巷管家们配合工作组
持续数月上门沟通
最终创新采用租用其产权的方式破局
并贴心帮助处理其积压货物
一场持续一年多的僵局终以温情化解
“祁家小院”是一座
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宅
屋主是一对年逾古稀的热心夫妻
黄兰芹发现
居民们遇事总爱找他们商量
便顺势将老宅打造成开放议事空间
“有事商量,就拿个小凳子围着坐。”
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各种小摩擦
甚至搬迁中的疑难杂症
都常在此汇集民智、达成共识
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院落
成了民主社区邻里守望
协商共治的生动象征
社区还设立了“红网格驿站”
作为小院议事的延伸阵地
方便网格员就近服务居民、收集民意
民事共商,家园共建
在黄兰芹的带领下
社区形成了
互信互亲互助的邻里氛围
一次走访中
小巷管家获悉辖区困难居民身患重病
需住院治疗
随即通过社区网格群发起捐款倡议
短短一日内,149名居民踊跃响应
筹得善款18850元
黄兰芹还连续四年牵线社会爱心力量
累计为困难群体争取慰问金超5万元
在民主社区
黄兰芹的名字常和“没私心”的评价
连在一起
她带领年轻的团队
以一片赤诚在社区的脉络间“绣花”:
让废弃地长出希望的菜苗
让沉寂的老手艺在指尖复苏
让革命印记重焕光彩
更用“小巷管家”的足印
和“小院议事”的笑语
织就一幅
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和美图景
让这座千年古镇里的社区
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