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载纸上捣练,40载翰墨结册。一本杂志,承载着一方热土的记忆,一纸风华,定格着万千芳华的绽放。自1985年7月创刊至今,《莫愁》就深深植根于江苏这片沃土,植根于广大女性和家庭之中。
邓颖超为创刊题写的四个大字——当代妇女,在岁月的长河里愈发熠熠生辉,也照亮着我们砥砺前行的方向,那就是,我们始终在场,奋力扎进生活的深部,观察当代,书写当代,记录当代,与无数的“她”一起奔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上。
从铅与火,到数与网,再到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赋能发展,从月刊到半月刊、旬刊、周刊再到深化媒体融合,而《莫愁》初心如磐:传播先进性别文化,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绽放女性奋斗之美,壮大女性主流声场。
“思想强媒 品质立刊”。40年,1000余期出版,刻画、传播、铭记、传承,《莫愁》汇聚若干个体的力量,形成滔滔不竭的时代潮流——正是抱负与情怀,理想与行动,信念与追梦,让他们为时代赋色,为历史增彩。
同行者:陆身群,如东县洋口镇甜港村勤根院“老小孩”志愿服务队、姐妹微家负责人
6月的南通步入梅雨季
尽管气象台早已发布过暴雨预警
周四下午
如东县洋口镇甜港村的勤根院里
反而热热闹闹挤了一屋子人
“本来以为下雨大家都不愿意出门
没想到来了二十多个人。”
陆身群早早备好茶水
笑呵呵地迎接来参加活动的村民们
每周四是勤根院雷打不动的活动日
这天,她带着村民们上了传统文化课
还学了新的舞蹈
说起近四年间发生的喜事乐事
陆身群眼睛亮亮的
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喜事儿倒是有一件
去年我孙女结婚了
没有大操大办
也没有谈彩礼
小两口一起贷款买了房
算是婚事新办。”
她说,勤俭持家、婚事简办
一直是陆家人的传统
“我的二姐嫁给了烈士的儿子
两人领了证就回去了
哥哥和小弟也是连酒席都没办
我的大姐嫁给了一位志愿军战士
姐夫来接大姐时带来了52块钱
母亲只收了两块
她叮嘱他们:要好好过日子。”
79岁的陆身群笑得肆意而灿烂
仿佛回到了结婚那天
“我则是骑着自行车
和老朱一起回家吃了顿饭
那天桌上只有七个人
为了凑一个双数
我跑到村口把书记逮了过来。”
退休后
陆身群把陪伴父母、公婆
和没有子女的叔父五位老人
当成了第一重要的事
“他们不仅是我的长辈
更是为党为国奉献了一生的人
婆婆曾和我说:
‘你是公家人
在世时孝顺我就足够了
死后做那些有什么用?’
在大家的帮助下
五位老人都实现了颐养天年
做到了厚养薄葬
大家都说
我是家庭养老院的‘陆院长’。”
陆身群说
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这样的传统
得益于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好家风
“我的父亲是一个清正的人
他曾两次受到打击,被迫下放
我至今都记得那次去探望时
他正捧着一本《毛主席诗词》
他的脸有些浮肿
那是长期吃不饱导致的
那一刻,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他只是郑重地说了一句
‘照顾好你母亲,我没问题’
他从始至终都是忠于党且相信党的
他让我知道了信仰是如此的重要
也是在那一天,我下定决心
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不易
不仅要严守党的纪律
更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陆身群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组建“老小孩”志愿服务队以来
陆身群一直致力于服务乡里
“这几年志愿队又添了五名队员
大家聚在一起排节目、拉家常、做宣讲
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这期间还有一件大事
志愿服务队有了党员工作室
组建起了一支九人的党小组
大小事开会决定。”
虽然头发早已斑白
陆身群身子骨依然硬朗
充满干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蕴课
计划上满30节
如今已经完成了10节
后面我们还打算
开中华养生精蕴撷粹课
给大家讲讲身边的、正确的
养生知识和方法
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继续宣讲党的最新理论
引领大家听党话、跟党走。
村里的“一老一小”
一直是陆身群关注的
这些年
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
留守的老年人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更渴望精神上的充实和陪伴
和老伴一起陪着村里的老人们
陆身群感到很满足
“孩子们虽然在外工作
但还总惦记着我
儿媳也常回来帮忙。”
天色暗下来,雨水渐弱
人群散去
陆身群又忙着打扫院子
准备下一次活动的内容了
扫描以上二维码阅读2021年11期《莫愁·智慧女性》对陆身群的采访报道